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10篇-凯发k8国际
榜样人物的事迹可以激发人们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1)
王红旭同志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红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王红旭同志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立足本职岗位,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2)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到“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王红旭老师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品质;以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风范;以胸怀大爱的师者仁心,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次,良好家风的熏陶,是王红旭老师美好心灵的基石。王红旭来自一个农村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家庭是当地乡亲们口中的“书香门第”。上高中时,他每逢回家就主动给八十多岁的奶奶洗脚。在老家,只要见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担子走不动时,都是二话不说接过来帮着挑。救人之事也不胜枚举: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动救护不慎从游乐设施摔下的头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
品味着王红旭教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学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要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相信有我们全力的付出,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3)
科创达人曹效鑫用科技为副中心撑起碧水蓝天
几年前,老通州人如果提起碧水污水处理厂,几乎人人摇头,这座占地300多亩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表面曝气工艺,尽管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臭气逸散、噪声扰人,严重影响了周边社区的生活与环境。
如今再来这里,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污水处理构筑物已藏身地下,地上成为一座优美的生态公园,节约出的200多亩湖面碧波荡漾、水鸟成群。这座污水处理厂也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厂。
推动老碧水厂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的是一支污水处理资源化青年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就是曹效鑫博士。作为副中心的重点项目,在曹效鑫带领的创新团队的努力下,碧水厂在提标扩容、升级改造、节能降耗等方面创造了多个第一,入选gwa2018年度全球最佳污水项目。也正因为其技术的先进性和生态正资产效应,该项目受到北京市、环保部、住建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赞誉。目前副中心河东污水处理厂已启动下沉式改造。在以曹效鑫为核心的创新团队的努力下,申报专利60余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成果,支撑中国水环境集团向世界一流的水环境治理民族品牌努力迈进。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4)
回家,一个多么普通的字眼,但在有些人的心里却是一种奢望。流浪乞讨人员是最边缘最困难最脆弱的社会群体,为了帮助滞留在京流浪乞讨人员回家,2018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成立了寻亲工作专班,三年来已帮助1039名长期滞留在京流浪乞讨人员与家人团聚,其中滞留时间5至10年的251人,10年以上204人,最长达21年。
刘昊是寻亲工作专班最早的成员之一,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抽丝剥茧,不断摸索出人像比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寻亲方法。为了提升人像比对成功率,他甘于吃苦奉献,带队到救助机构进行照片补拍工作。“在照相馆拍照是一项简单又程式化的工作,但给受助人员拍照却是一种挑战。”刘昊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有的有智力障碍,有的肢体残疾常年卧床,有的身患传染疾病,为了获得清晰的比对照片,他耐心疏导,深入病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照片采集。人像比对期间,他连夜比对近十万张照片,成功帮助近300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刘昊与专班成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运用人像比对、重点问询等方式寻亲,逐步解决信息不畅难题,化解了多年来首都的救助管理难题,帮助近千名受助人员返乡,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爱,让他们感受到首都的温暖。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5)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村)党支部原书记。
他是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离开“将军家庭”,插队到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一名普通牧民,一干就是40多年。他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习惯,并通过种植沙柳、杨柴、榆树等,改善了草原生态。他带领牧民探索产业脱贫之路,组织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和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200元增加到20__年的24460元,公司解散后,他把获得的251万元收益分给38户牧民。他在农牧民培训基地当“讲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牧民宣讲党的惠牧政策、生态保护、科学养畜和理财知识,把自己几十年钻研摸索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牧民。
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6)
9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榜样》宣传片。该片选取了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廖俊波等九组代表人物,他们是全国8900万共产党员和450万基层党组织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楷模。
初心不忘,继续前进。共产党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要向楷模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脱下军装,扎根农村的甘祖昌将军;搏击长空,守疆卫国的飞行团长刘锐;践行马克思主义,桃李满天下的陈先达教授;开山、填河,改善农村贫困面貌的吴金印书记;改善居住环境,照料空槽老人的社区主任吴亚琴;带领政和人民致富,忘我工作的县委书记廖俊波;个人贷款,抱团发展的塘约村总支;砥砺品质,无悔青春的第一书记尼玛江村;大国工匠胡双钱;为生命站岗护士杜丽群。九组代表人物,虽然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环境有差异,有的甚至已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从他们身上体现出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共产人对党忠诚,一身正气,心系群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让我们以《榜样》宣传片为契机,走进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激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7)
叶嘉莹先生提出的这一概念,出自对词这一文体美学特性和内在意蕴的研究,最早见于其《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一文。基于过往对词体的研究“神韵说”“境界说”等不能秉承主旨,叶嘉莹先生从张惠言“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等论点出发,探寻词作者因内心的“难言之处”于无意之中结合进入了词的创作,敏感地把握住词体以深微幽暗、富于言外之意蕴者为美的美学品质。叶嘉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来归纳词体的这种美感:“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叶嘉莹先生发现,在清朝词人朱彝尊《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作品中,隐含了一段与其妻妹的不伦恋情。因为这段不为社会所容的爱情,朱彝尊将内心中缠绵郁结的“难言之处”,化生成词作中隐曲的“弱德之美”。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不但“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佳词、《花间集》中男性作者托名女性叙写所表现的“双性心态”,甚至苏东坡、辛稼轩等豪放词人蕴含“幽咽怨断之音”和“沉郁悲凉之慨”的作品,都具有“弱德之美”——究其本质,这些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强压之下,不得不将“难言之处”以曲笔道出。
也正因此,叶嘉莹先生认为词体的“弱德之美”具有双重意蕴和双重心态。东坡词意蕴的深曲,因其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为道家之超旷的一种双重的修养;稼轩词意蕴的'深曲,因其英雄之志受到外界压抑所形成的一种双重的激荡;朱竹垞词作意蕴的深曲,只是由于爱情的追求在礼教的约束之下所形成的一种既想要冲决网罗却又不得不驯服于礼教的挣扎与矛盾。
朱彝尊收入《江湖载酒集》的一首小词《桂殿秋》,言尽朱词“弱德之美”:“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竹垞《桂殿秋》一词深受后世词评家激赏,甚至被况周颐评为清词压卷之作。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风怀诗案》一文对朱彝尊与其妻妹缠绵悱恻的爱情作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的考据。同为具有“弱德之美”的作品,但在叶嘉莹先生眼中,风骨高下立判:东坡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达士,稼轩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豪杰,竹垞词才真可称为“弱德之美”中一个真正的弱者。
叶嘉莹先生甚至认为,在古典诗歌行列中,陶渊明和李商隐也含有“难言之处”和“弱德之美”。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退隐归园田居。李商隐身陷晚唐牛李党争,以隐忍态度承受痛苦。陶渊明、李商隐的诗歌各有其“难言之处”,以曲笔委婉道出,同属“弱德之美”。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8)
坚持才是王道 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 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 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9)
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忙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样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党员,我不上,谁上!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我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样办”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仅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忙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供给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有关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篇10)
吴显才,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期望老人们能够天天欢乐。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我做儿子。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吴显才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供给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