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5篇)-凯发k8国际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5篇)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你是否在寻找“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精选篇1)
张__,男,生于1984年,现年35岁,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实际,带头致富,并且不忘左邻右舍,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
虽然不是毕业于高等学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甘于人后,反而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报培训班等途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别人请教,认真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业,务实创新,坚持不懈。
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策鼓舞下,创立了芹菜苗种植基地。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不懈,排除困难,不但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
三、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坚持公益,回报社会。
事业的发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艰苦的创业中,得到了村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饮水思源,总想着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贡献,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该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录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别是几名家庭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及收入,解决了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自创业之初,他就定下了坚持投身公益的决心,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他真正把回报社会的口号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他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依旧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他在村民中竖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精选篇2)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精选篇3)
“我是共产党员,我带头致富我应该;我为乡亲服务,我快乐我幸福。”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石城镇西湾子村李淑凤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话。提起西湾子村北头儿郑家的媳妇李淑凤,村民们个个都会翘起大拇指夸奖个不停,说正是“深山出俊鸟”,这么多年来,李淑凤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半边天,在巴掌大的小山沟儿里靠养鸡养出了名堂,搞起了养殖、销售、孵化一条龙,不仅自家致了富,村里人也沾了光。
“难”字开头,寸步难行;“干”字当先,一日千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起李淑凤家里以前的日子怎么样?一个字--难!年迈的公婆、智力缺陷的大伯公,加上一个还在上学读书的儿子,六口之家全靠自己和丈夫守着仅有的几十棵栗树和几亩薄地生活,日子过的紧巴巴。总是过这样的日子怎么行?天生倔强的李淑凤从心里觉得不甘心。都说“巧媳妇难做无米的粥”,可眼下各级政府为支持农民致富在农村有那么多的扶植政策,怎么能空守着政策死抱着穷呢?李淑凤下定决心狠干一把,把贫穷的帽子彻底甩下去。
经过再三考虑,李淑凤决心从蛋鸡养殖开始。,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购进了只蛋鸡雏,暂时放在村里废弃多年的小学教室里。两个月过去了,几千只蛋鸡就该上笼了,可鸡舍却还没有着落,为了节省开支,李淑凤便自己动手搭建。当时正值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严冬腊月,她颠簸于四面透风的拖拉机中从70华里外的县城运送砖瓦木材。顾不得被冻肿的双腿,与丈夫一起搬砖搬瓦、活泥垒墙,终于盖完了六间鸡舍。5月,她进了第一批雏鸡,经过47天的精心饲养,2000只鸡纯挣了5000元。尝到了甜头的李淑凤决心扩大肉鸡养殖规模。一边养殖一边施工,她先从2000只养起,然后发展到一次饲养4000只。天道酬勤,就这样一批一批,一年下来养了五批肉鸡。到20__年年底,共出栏肉鸡6万只,获收入12万元。
肉鸡养殖业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全镇大部分的农民也认准了这条致富门路,有一百多户农民走上了肉鸡养殖的道路。随着养殖户的增加,原来用来运送鸡料的车已不能满足养殖户的用料。于是,李淑凤买了一辆汽车为本镇和附近几个镇的养殖户运送饲料,解决了养殖户后顾之忧。就这样,靠养殖蛋鸡、肉鸡及饲料运送,四年多的时间李淑凤收入达二十多万元,真正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
如今,回想起最初创业的艰辛,李淑凤感慨地说:“俗话说:‘难’字开头,寸步难行;‘干’字当先,一日千里。这话一点不假。人不能输给自己,只要认准了目标蹩足劲儿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打了锅子自己赔,炒上豆子大家吃”
贫困的帽子甩掉了,李淑凤一家的日子像阳春三月的桃花--越来越红火。然而,淑凤没有沉醉于眼前的幸福之中止步不前,她忘不了仍生活在困难之中的父老乡亲,总想着怎样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20__年石城镇柴蛋鸡存栏达到两万多只,但鸡蛋储存和销售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很多养殖户因为鸡蛋保鲜和销售问题犯了难。李淑凤看在眼里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建一座保鲜库,既能帮助养鸡户储存鸡蛋又能销售鸡蛋,岂不是一举两得。亲近的人知道她的这个想法后都
劝她:“建保鲜库投入大,万一收不回本钱你可就赔了,何苦往自己身上揽事儿呢!”可淑凤却笑呵呵地说:“赔我也认了,为了乡亲们我愿意赌一把!”于是,在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李淑凤克服了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20__年底,一座存储量达100吨的保鲜库建成了。淑凤也更忙了,她每天穿梭在十里八村的养鸡户家中签定销售合同,每月定期上门收购鸡蛋,指导传授养殖技术...李淑凤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养鸡户们的信任,全镇有60多户蛋鸡养殖户与她签定了销售合同,乡亲们再也不用为鸡蛋销售而发愁了。西湾子村养鸡户郭淑凤提起李淑凤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是‘打了锅子自己赔,炒上豆子大家吃’,自己致富还不忘帮助咱,现在大伙儿再也不用为找不到鸡蛋销路而发愁了!”
“人心坚,不怕天,蚂蚁能搬太行山”
保鲜库投入了正常运营,李淑凤头脑里又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有了保鲜库,能不能将回收鸡蛋、雏鸡孵化共同搞起来,为养殖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于是,她购买了一台能孵化一万多枚种蛋的全自动孵化器,20__年四月份,试着孵化了8400枚种蛋,出雏6900只,雏鸡全部供给了本镇的养鸡户和外镇的一部分养殖户;接着,第二批、第三批┅孵化的雏鸡也都被十里八乡的养殖户预定一空。从此,李淑凤开始了养殖、销售、孵化一条龙的致富路。
老辈人常说:“人心坚,不怕天,蚂蚁能搬太行山”。李淑凤这个40岁的普通农村妇女正是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奋斗,在大山深处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建立党员科技示范基地,为民寻找富路
俗话说“越富胆越大”。如何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都富起来。成了李淑凤的一块心病。20__年,她在镇党委的扶持和鼓励下,吸纳11名党员,率先在全镇建起了第一个党员科技示范基地,为镇域十里八村的乡亲提供养殖、农副产品销售服务。党员科技示范基地总投资60万元,占地3亩,有柴蛋鸡舍200平方米,雏鸡孵化室60平方米。基地自建立以来,已带动农户230户,销售柴鸡蛋60吨,板栗75吨,实现养殖、销售收入65万元,户均增收2800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淑凤成功了。几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懈努力下,李淑凤先后被县委组织部、县妇联授予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巾帼致富带头人、“双学双比”先进女状元女能手荣誉称号。成为全镇党员、妇女致富中的楷模和领路人。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精选篇4)
______,男,回族,生于1965年7月,中共党员。现住__x乡__x村,任__x村委会主任、__x砖厂厂长。
______同志自任__x村委会主任和厂长以来,先后被评为全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全乡致富带头人等。他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所想、心系群众的良好形象在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坚定,旗帜鲜明。该同志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____,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团结带领村委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勤政廉洁、无私奉献、诚心为民。作为村委会主任,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乡党委的要求,积极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工作。上任以来,不论农村低保、五保、为旧房改造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方面,还是在处理矛盾纠纷等方面,不以权谋私,做到了公正、透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全村没有出现一起越级上访,全村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定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作为砖厂厂长,他把厂内三十多岁职工的思想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厂里,他尽可能吸收农村党员,帮助农村贫困党员尽快脱贫致富,为广大职工积极宣传党委方针、政策,用最大限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全厂思想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二、积极创业,以企带农共同致富,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在发展致富中,______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艰苦创业中,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总想着为村里的发展做些贡献。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思索,他决定走创办企业,以企带农共同致富的路子。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村上投资兴办了砖厂,吸收本村村民进厂务工。目前,在他的砖厂,已吸收本村村民30多人,每人每年收入近6000多元,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修建村社道路,用砖铺设了一条长500多米的村社道路,解决了部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他通过砖厂的务工创收,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在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双龙沟播玉米、侧膜油菜等,20__年,全村种植双垄沟播玉米600多亩,侧膜油菜400多亩。他还充分利用养殖场,大力发展养殖业,扶持养殖大户2户,帮助发展零散养殖户20多户。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积极与乡劳务办和县劳务办联系,向东南沿海输送劳务30多人,实现劳务创收18万元。通过创业创收,增加了群众增收渠道,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00多元,部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______知道,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村委会主任,只有让群众接受、承认,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保证村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他和村委会一班人制定了各项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依法行政,重大事项都由集体讨论决定。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群众想得放心、看的明白、干的开心。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他积极帮助关心弱势群体,逢年过节,他都要走访低保户、五保户等,给他们送去温暖。
虽然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砖厂规模也日益壮大了,但是______仍不满足现状,仍在思考着,如何让那些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如何让那些泥泞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如何让那些农村妇女自主创业„„他的路很长,也会很宽。
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事迹(精选篇5)
__,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___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7月开始到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秋,到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忘初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__,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