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凯发k8国际
编者按:五四爱国运动从北京爆发的消息传到四川,也是同王光祈分不开的。王光祈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先是《群报》记者,后为《川报》驻京记者,一直与四川成都保持着密切联系。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 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二十世纪初年的四川,还是相当僻远闭塞的。但是,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播之快,确实令人震惊。许多年以来,当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仍感慨不已。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巴黎和会的消息能够及时传到国内,却是和一位四川人分不开的。1919年1月,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的“巴黎和会”开场。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 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是,会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几个强国把持下,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的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所能得到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当时全国人民热切期望恢复主权,收回青岛,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却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巴黎和会上的消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封锁,如果没有一群爱国青年的艰苦努力,很难传到国内,让人民群众知晓。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及其“巴黎通讯社”。
“少年中国学会”是由李大钊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成立的,王光祈任筹备主任兼会计,并负责起草章程。王光祈1891年生于四川温江,幼年入成都第一小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出川进京,考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王光祈特别重视研究国际形势,曾于1918年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国际社会改造》一文,极力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防事态,更引起了王光祈的密切关注,他力主“少年中国学会”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等地设立通讯社,以便及时掌握和报导国际风云变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光祈和学会同人都感到设立“巴黎通讯社”已成当务之急。1919年1月23日,王光祈专程由京赴沪,亲自同即将赴法留学的周太玄、李璜研究了设立“巴黎通讯社”的各项事宜。这一重大举措得到了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人之一的吴玉章等人的热情赞助,经过巴黎“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的努力,很快建立起了“巴黎通讯社”,开始向国内供稿,打破了帝国主义通讯社对中国的新闻垄断。中国新闻界以有自己的通讯社为荣,北京、上海各大报馆对“巴黎通讯社”所投的稿件,无不优先采用,特别是有关“巴黎和会”的消息,更是争先发表。
“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各项特权,“巴黎通讯社”迅速得到这一消息,抢在英、日、美通讯社的前面,最先电传到国内各报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5月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举行集会,决议致电巴黎专使,要求拒签和约,有一名学生当即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以示爱国决心。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并且奔向赵家楼胡同,痛打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章宗祥,放火烧了另一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宅邸。
五四爱国运动从北京爆发的消息传到四川,也是同王光祈分不开的。王光祈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先是《群报》记者,后为《川报》驻京记者,一直与四川成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五四运动前,王光祈的通讯已经写得很好,“解剖时事,既透辟而又颇多见解”,深受读者欢迎。1919年5月4日,王光祈以记者身份,目睹了北京青年学生的爱国壮举,立即拍电报到成都,报道当天北京学生示威游行,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盛况。那时还没有无线电,王光祈发出的消息直到5月7日才在《川报》上刊载出来,但同湖南《大公报》登载五四运动消息的时间相比,《川报》居然要早两天。王光祈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参加者,所受影响尤其深刻。
这一时期,他写的通讯格外多,一天发两三封信,动用那挟有感情的笔,简单明了地报道五四运动的发展情况,写出运动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怎样支援这一运动。5月16日,王光祈报道五四运动的长篇通讯寄到了成都,《川报》主编李劫人挥笔写下了鼓动性很强的按语,立即发表。17日早上,载有北京五四运动消息的《川报》送到成都高师时,同学们正在食堂吃早饭。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袁诗尧拿着报纸,站到桌子上大声朗读着王光祈写的长篇通讯。
学生们听了,情绪激昂,食堂变成了会场,经过热烈讨论,决定全力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消息传开,全市30多所学校几千名学生汇集在皇城致公堂,筹备成立“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开展声势浩大的讲演和游行示威,拍电报到北京,强烈要求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并通电全省,要求采取一致行动。于是,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很快在整个巴山蜀水激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