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5篇-凯发k8国际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5篇
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关于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精选篇1)
说起李桓英不得不先提到她的祖父,她的祖父李庆芳是山西人,1902年他和阎锡山等人被国家官费派往日本东庆应大学留学,攻读法律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留学生。
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李庆芳担任过国会参议院担任要职,还主办过《民宪日报》、《宪法新闻》,在政界比较有影响力。
在北平安家生活期间,李庆芳还以“怀幼”为名创办了很多慈善机构,包括女校、工厂、印刷厂等,包括现在北京比较知名的宽街小学就是李庆芳创办的。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了太原,华北大部分城市失守,李庆芳自知在阎锡山手下担任要职,怕被日军胁迫去做汉奸,便乔装回到山西老家。
1939年2月5日,日本人听说山西襄垣县的阳泽河村有八路军活动,便派出500名日军包围了村子,在村子的李庆芳和38名八路军以及民兵一起被日军抓了起来。
李庆芳早年在日本留过学,精通日语交流,于是他便用日语跟日军交涉:“我与你们日军驻上党的关今由长治是东庆应大学的同学。”
日军听完兴奋不已,又觉得李庆芳会日语,就将他请到了日军位于夏店镇的指挥部设宴诱降。李庆芳一直同日军周旋,第二天,他和同学关今由长治见面了。关今由长治答应放了八路军和那些民兵。但是紧接着对李庆芳进行威逼利诱,并让李庆芳担任山西省地方的维持会长。李庆芳不同意,被日军软禁了四十天。不到一年时间,他因忧愤感染了伤寒,没有及时治疗而逝世。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还专门刊载了李庆芳的爱国事迹 。
李庆芳去世时,他的孙女李桓英19岁,她已接受过五四新思想的沐浴,也听到过无数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她和家人回山西老家参加追悼会,听了很多关于爷爷的故事,她暗自下决心:做一个像爷爷那样“了不起”的人,正直、磊落、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李庆芳的民族气节影响着后代,包括李桓英。李桓英的父亲李法端是一位官派留德学生,他学成后就回国为国家做贡献。在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桓英不仅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一颗爱国的种子也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爷爷被抓捕的那一年李桓英从香港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随着日军的入侵,同济大学被迫搬到了昆明,后来辗转又搬到四川的一个偏僻小镇——李庄。当时民国女神林徽因也待在这个地方。
李庄的生活让李桓英深深体会到了被外敌欺辱和蹂躏的感受,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精选篇2)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的7年里,李桓英的内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人的归属问题。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的新闻,更是带给她很大的触动。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7年任期结束,李桓英拒绝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和家人,只身一人辗转多国,终于在1958年回到祖国。 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
与麻风病人拥抱
“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回国后,李桓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与麻风病结缘。
麻风病,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古老传染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便极易发生畸形和残疾。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人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当被问及直面麻风病人是否会恐惧时,李桓英说:“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聚集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这些村庄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横渡才能够到达。然而这些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当地人避之不及,因为这里生活着患有麻风病的人。
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这些村庄,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着距离。为了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能够治好麻风病的信心和决心,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还仔细查看他们皮肤溃烂流脓的地方。
就在这次麻风村之行后,李桓英立下承诺: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1983年的春天,李桓英再次从北京出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村,并在这里建立“短程联合化疗”试点。就这样,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下。
可意外却发生了。服药后,患者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村民们慌了,纷纷把药扔进了水里。李桓英知道这是药物治疗的正常现象,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村民麻风病症状逐渐消退。
1985年,当李桓英重返麻风村,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以忘怀。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1990年4月13日是这一年的泼水节,麻风村有了新的名字——“曼喃醒村”,傣语中意为新生。
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几乎每个麻风村都有她的匆匆步履。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李桓英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身上伤痕累累。
还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直到94岁,李桓英仍在云南一线奔走。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
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但是如果不入党,我可能会很后悔!”2016年9月,北京友谊医院党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是已95岁高龄的李桓英。她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2016年12月27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拳,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李桓英摸着胸前的党徽微笑着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精选篇3)
李桓英,一位98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精选篇4)
1946年,25岁的李桓英考入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为了公共卫生研究细菌系的一个研究生,主攻流行病学。
那时候两国的差距还比较大,作为中国学生的李桓英更想通过自身努力证明中国人并不差。她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就连选修课也不例外。当时她的导师特纳看中她的勤奋和努力,选拔她做他的助理研究员。她毕业后接着又被恩师特纳推荐到刚成立不久的世界卫生组织。当时对于留学生来说能进实验室的机会很难得,她抓住机会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之一。工作期间,她先后被派往印尼、缅甸等国工作。
在缅甸工作时,李桓英每每隔河望着祖国,她都无比想念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渐渐地她的乡愁越来越浓。
1950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给留美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52名中国留学生积极响应;
数学家华罗庚在归国时也发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应当回去。”
大约同一时期,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克服重重阻碍回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秘密回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也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拿到学位就回了国。当时的李桓英蠢蠢欲动,激动不已。
在世界卫生组织任期的7年合同期满后,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她做出了一个重大选择。人力资源主管将她的年薪涨到9000美元来续签。她却礼貌地拒绝了,理由是:我要回国。
那时的中国还处于穷困期,很多人都不理解37岁的她,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为什么要做那样的选择?
她却瞒着家人,几经周折从罗马、雅典、列宁格勒绕道,终于来到了中国驻英国的大使馆,才于1958年冬天,她终于如愿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她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皮肤性研究所工作。她一直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57岁那年,原本到了稳稳熬到退休的年龄,可以拿着退休金安度晚年。可她又做出了人生的又一个重大的选择。
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落成,她激动不已,她觉得一个更大的舞台和机会来临了。于是她申请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院。从此她就与麻风病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在以前人们都认为麻风病就是鬼魔附体。只要谁患上这种病,人们都会敬而远之。早期的欧洲,人们用船把麻风病患者大批运到海上,投入茫茫大海。人道一点的,便将他们赶到荒山野谷,最后自生自灭。
在中国,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也伴随着排斥与歧视。1950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有10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居然绝大多数人感染了麻风病,从此这些村落都成了与世隔绝,无人敢来的麻风村。
李桓英的人生中似乎总是不按常规出牌,她在如此“尴尬”的年龄,选择了这个最难攻下的课题。
李桓英表彰事迹材料(精选篇5)
如今,在中国,麻风病只有散发病例。“这些应该归功于李桓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的就是她。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友谊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张仲民说。
李桓英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是在1970年。当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的她,随单位下放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过去最人道的做法,就是将麻风病人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这一幕刺激了李桓英。她想起自己1957年拒绝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从美国辗转回国的初衷:帮助祖国的同胞,遏制因贫穷导致的疾病蔓延。
1978年,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李桓英,在57岁的年纪决心攻克麻风病。
1982年,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次年初,她带着申请来的免费药品赶到云南省勐腊县。
每天早上6点,62岁的李桓英要走十公里山路,渡过一条河进入麻风寨。挨家挨户寻找麻风病人,到家中劝说他们服药、为他们治疗。
但世卫组织提供的药治愈患者需要六七年,太漫长了!李桓英经过研究,决定开展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两年后,作为试点的勐腊县全部麻风病人被治愈。最终,这种疗法使全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为0.03%。
1994年,短程联合化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用以治疗麻风病。
2001年,李桓英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