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5篇)-凯发k8国际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5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还记得烟火霄天那些的爱国将领,抗日英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篇1)
徐中远
_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几乎每天都坚持读书。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老人家疾病缠身,甚至在弥留之际,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
_晚年患有老年性白内障。1975年7月下旬,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医生给他做了眼科手术。手术之后,一时不能看书,他就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一周后,医生摘掉蒙在他眼睛上的纱布,一只眼睛能看清楚东西了,他便坚持自己读书。但由于身体过于虚弱,两手已经没有举书的力量了,工作人员就帮他举着书。为了保护他刚刚治愈的眼睛,医生嘱咐他看书时间不要过长,可他不顾劝告,读个不停。一次,他病情加重,发烧到39度,还要看书。医务人员曾规定他每天只能看15—30分钟的文件或书,而实际上他每天看书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这个规定。1975年8月,也就是眼科手术不久,他就用颤抖的手在新印的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二十四史》中圈圈点点,有的封面上,他还用铅笔写“1975.8再阅”。
1976年9月初,_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并加强监护。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_仍坚持看文件、看书。7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_示意要看书。由于声音微弱且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_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三木武夫是当时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正在参加日本大选。病危的_仍关注着他的情况。把书找来后,他略微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情。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他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_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他是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而文件和书由别人用手托着。
1939年,他46岁,他曾说过:“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日。”_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直到1976年病危的时候,也没有中止读书。他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他是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设备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_辞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_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篇2)
田永清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一提起周恩来这个名字,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为什么周恩来具有那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我想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四个比喻。
1946年11月,周恩来应邀出席了上海12个文艺团体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大会。他讲话时,在引用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后,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我们“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天周恩来与周围同志聊天。一位同志说:“我仔细研究过骆驼的性格和本领。它的特点是坚韧顽强、抗寒抗病、忍饥耐渴吃苦耐劳。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负重力,能长途跋涉,过沙漠,穿戈壁,抵御狂风暴雨,互相团结御敌,直至获得胜利。因而它被誉为‘大力士’‘沙漠之舟’。依我看,恩来同志就是我们党内和革命队伍中的一头骆驼。”周恩来听后连连摆手说:“不,不,我只不过是一头小毛驴。”
1958年7月,周恩来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能酿出蜜糖来。”
____后期,周恩来虽疾病缠身,但苦撑危局,力挽狂澜。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深情地对人说:“我们都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周恩来用以自喻或喻人的这4种动物——孺子牛、毛驴、蜜蜂、春蚕,虽然习性不同,但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牺牲奉献、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正是周恩来自己高尚人格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写照吗?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民呕心沥血,献出一切,却从不要求丝毫报答和点滴特权。他生不争权争利,死不争名争位。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让人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长江里。
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周恩来生前从来不准别人颂扬他一字一句,死后也没有供人瞻仰的陵墓。然而,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篇3)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2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3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4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_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篇4)
朱德的故事
熟悉__的人都知道,朱德曾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威名赫赫。这让不少读者误以为朱德在党内拥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贡献。
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朱德不仅在军事方面有卓越贡献,在品德上也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这才会让全党同志都发自内心尊崇朱德。此文分享几个体现朱德品德高尚的小故事,让我们一睹伟人风采。
1
朱德23岁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在滇军中从少尉排长做起,一直升到少将旅长,名震川滇。
但朱德对当时军阀之间的穷兵黩武、争权夺利感到无比厌倦,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数以千计大洋的军界,外出学习。
第二年,朱德到上海拜见大总统孙中山,当时孙中山正打算借助滇军的力量讨伐陈炯明,以夺回广州,重建共和政府。因此,孙中山希望朱德重返滇军,以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虽然理解并且同情孙中山的处境,但他早已洞察孙中山这种利用这个军阀打击那个军阀的做法没有出路,就诚恳建议孙中山应该组建一支真正为国民而战、属于自己的军队。
不久,朱德找到陈独秀,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大吃一惊,一个滇军出身的军阀竟然主动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让陈独秀实在难以置信,也不敢相信朱德的诚意。
朱德对陈独秀坦诚:如果我是为了个人享受,我就不会来找共产党了,我完全可以回到滇军继续做我的将军去,还可以成就我个人的功名利禄。但我正因为要抛弃这些,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我才选择了共产党!
但遗憾的是,陈独秀拒绝了朱德的请求。朱德并不气馁,1922年秋,朱德远赴德国学习战术,并努力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在德国他见到了另一个伟大人物,比他小了整整12岁的周恩来。第二年,经周恩来介绍,朱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分左右两路军北上,左路军由朱德和张国焘率领。_、党中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后,果断决定继续北上。
张国焘对形势悲观估计,同时又滋生了篡党夺权的狂妄野心,擅自命令部队南下,坚持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甚至要另立中央,公开打起_旗号。
于是,张国焘召开会议围攻朱德,逼迫朱德谴责_,宣布与_断绝一切关系,并要他谴责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
朱德严词拒绝,并义正辞严地表明立场:你就是把我劈成两半,你也割裂不了我和_的关系!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我是举过手同意的,我决不能反对!
为了争取和教育更多人,朱德明确指出:不论发生多大的事情,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一定要冷静,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己搞内讧,让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中央北上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是共产党员,就必须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
哪怕有人嚣张地冲朱德叫嚷,要逼他走: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吧!朱德还是决定留在左路军同张国焘作斗争。朱德态度坚决: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但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在朱德的不懈努力下,有效说服、教育和团结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及时制止了分裂,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
3
1938年,第344旅转战太行山区,连战连捷,部队决定在沁水县端氏镇休整、学习,这一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来部队检查工作。
当时,该旅旅长身体不好,请求去延安治病和学习,得到八路军总部的批准。这时,朱德认为该旅23岁的团长田守尧的资格和能力,可以担任代理旅长,旅政委黄克诚表示完全赞同。于是,朱德找田守尧谈话,明确告诉他代理旅长职务,等候八路军总部的任命。
但中央军委主席_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不同意朱德的提议,他们认为由田守尧指挥一个近万人的主力旅,他的资历和领导能力还不够,不久,八路军总部派___代理第344旅旅长。
田守尧心里不高兴了,就连为老旅长送行的聚餐会也不参加。朱德见此情景,让黄克诚召开党委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帮助田守尧认识自己的错误。
在旅党委的_上,刚开始没人发言,黄克诚就先开口,但他对田守尧的批评比较婉转,不够尖锐。朱德见状火了,站起来指着参会的一个个领导干部说,你们这算什么_?不敢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接着,朱德毫不客气对田守尧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最后,朱德严肃总结:点到谁,就该谁唱戏,没点到你,就不能出台。我们是共产党员,都要听党中央的,不能闹情绪!
在朱德指导下,第344旅经过学习整训,成功总结了抗战以来的作战经验和教训,实现了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战术转变。第二年春天,____调走,田守尧经受住了考验,先后被任命为该旅副旅长、新二旅旅长等职务。
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得到,朱德的确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年轻时候宁愿放弃高官厚禄而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把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重大关头能顶住压力,坚持原则,以卓越的斗争艺术成功捍卫党内团结;作为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
开国伟人励志的事迹(精选篇5)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