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经典故事 隋唐历史故事三则-凯发k8国际
隋唐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隋唐经典故事,希望你喜欢。
隋唐经典故事一
一夜风流,对于一个人来说,本来不是什么大事,最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对于一个重要而关键的人物来说,那就不仅要改变这个人物自己的命运,而且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起带改朝换代的动力作用。中国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因为“一夜风流”而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这一事件的男主角便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鲜卑姓大野,字叔德,先祖本为赵郡,即今日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其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后卫隋朝的唐国公,死后諡唐仁公;母亲和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及隋文帝文献皇后也就是孤独皇后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四女、长女和七女,因此,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深受隋朝的重用。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历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两年后,晋封太原留守。
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外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七岁即袭唐国公,后为太原留守,高官显爵,位高权重,那么,他为何要起兵反隋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自己的“一夜风流”。
说起来,李渊的“一夜风流”并非自愿,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儿子李世民为他设下的美人计的陷阱。然而尽管如此,这次不自觉的“一夜风流”不仅成为一代枭雄李渊的风流佳话,更重要的是,成为李渊举旗造反的起点和动力。
据《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这段史料清楚记录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前奏曲,那就是李渊曾与晋阳宫人的“一夜风流”。而晋阳宫人就是他姨表兄弟隋炀帝杨广的嫔妃,李渊与晋阳宫人有染无疑是一次未被炒作起来的“晋阳门”事件。
其时,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江山行将瓦解,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与李世民一起探讨天下形势,刘劝李世民趁隋炀帝沉湎酒色,天下大乱之时举兵入关,李世民业也早有此意,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说服李渊起兵造反。但是李渊因为自己与杨广有姨表兄弟之亲,却不以为然。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个计策,找到宫监裴寂要他负责实施。这个计策就是由儿子李世民设下的让其父李渊不得不起兵的“一夜风流”的美人计。
宫监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也是李渊的副手,与李渊情同手足。裴寂也早有造反之意,于是便假借公务之便,在隋炀帝的晋阳行宫内设宴邀请李渊。李渊不知就里,便来到行宫,兴高采烈地与裴寂一边说话聊天,一边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间已酩酊大醉。裴寂便安排宫女唱歌跳舞并频频向李渊敬酒,畅饮至深夜,李渊早已醉不成行。于是裴寂又安排两个绝色的晋阳宫女扶李渊去上床休息,李渊便在酒醉之后稀里糊涂地与他的姨表兄弟的这两个美人上了床。
其实,这两个美人便是晋阳宫内尹、张二妃。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路过晋阳,修建了晋阳行宫。宫中设有正副宫监各一人,以管理晋阳宫的事务。当时晋阳地方官吏为了向隋炀帝献媚,在晋阳地区挑选美女,供他淫乐。尹、张二位美女就是在那时被选入宫中的。隋炀帝拥有美女无数,他在晋阳宫中只停留了几天,临走时抛下这两位美人长守深宫。
裴寂本是晋阳宫副监,平时又与二妃有所往来。因此,他将这“二凤拥一龙”的计策一说,立即得到长年苦守深宫的二妃欣然响应。
当时,酒宴之上,裴寂与李渊二人相对酌饮,畅谈旧事。李渊不胜酒力,裴寂又是有意灌他,李渊便有了几分醉意。这时,忽然门帘掀动,环佩声响,李渊定睛一看,只见走进两个美人,生得佳丽俊俏,宛如出水芙蓉,娇嫩无比。两个美人婷婷袅袅,走近席前,向李渊俯身行礼,李渊慌忙答礼不迭,被重新按回座位。裴寂指引两位美人,分坐李渊左右,重行劝酒。李渊已酒醉糊涂,也不问其来历,美人在侧,更添酒兴,转瞬间,又有几大杯下肚,把个李渊喝得酩酊大醉,由两位美人扶到宫中睡下。
是夜,在两位美人的服侍下,李渊醉卧晋阳宫。一是李渊酒意正浓,二是有美人当前,这一觉,直睡到日上三竿,方才醒来。恍惚之间,李渊只觉得一股异香扑鼻,似兰非兰,似麝非麝。不由得揉开双眼,左右一瞧,竟有两个裸体美人躺在身边,便询问她们的姓名。当他得知这两个美女就是晋阳宫的尹、张二妃之时,顿时吓得脸色煞白,魂飞魄散。李渊急急跑出行宫,正遇裴寂走来,便一把拉住他责问,为何加害自己?可是裴寂此时却假装正色斥责李渊,说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居然跑进宫中坐龙椅,睡龙床,还淫污皇上嫔妃,这是可灭九族的欺君之罪。李渊不由感到祸闯大了,便向裴寂求情,裴寂看到时机已到,便劝他起兵造反,这样一可免除这灭九族的大祸,二可得到大隋江山。李渊对起兵造反虽有犹豫,但眼前的滔天大祸,使他最终还是决定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即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造反。他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当年十一月,李渊率军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并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统领百官,综理万机。次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唐朝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兴旺,李世民可谓功不可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曾经是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儿子对父亲使的一个“一夜风流”的美人计逼出来的!
隋唐经典故事二
隋炀帝杨广,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因为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特殊功绩,唐朝人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与评论99%都是赞扬歌颂,而杨广被视同亡国之君,身败名裂,唐朝人留下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谩骂和攻击,连隋炀帝这个谥号也是唐朝恩赐的,充满贬义。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的事,实际上这两人可以比较的地方很多,也很发人深省。
在为本朝平定天下方面,李世民战功赫赫尽人皆知自不必说,杨广也有平陈的很好的成绩单。那时杨广以晋王身份率军出征,51.8万兵马、50位总管,皆由杨广统一指挥。军事行动方面固然有高颎等参谋决断之功,但杨广作为统帅的作用恐怕也不能简单地一笔勾销。对本朝的战功,李世民更大。
隋炀帝与突厥启民可汗一度将双边关系提升至蜜月期,直到启民可汗去世以后,双方关系恶化。对吐谷浑的征服,使得今天的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首次置于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唐太宗对东突厥的的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颉利可汗被俘,以前臣服于东突厥的各族都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对高丽,隋炀帝三次劳师远征,第三次虽然高丽王乞降的结局给隋朝一点面子,但隋朝显然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唐太宗不顾众多大臣甚至后宫徐惠的批评和反对,坚持征高丽,还是未能取胜。大体说来,两人对本朝都有开疆拓土的业绩,唐太宗的成绩更突出。
经营洛阳和修大运河是彼此相关连的两件事。大运河把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西部,与旧日北朝的高齐与南朝的陈控制的东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上大多强调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作用,其实这是按照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和作用来理解隋唐运河了。在古代农业文明国度里能有隋唐大运河这样的构思和决策,毫无疑问是十分罕见的,然而又是经济上交通上极其有效的。唐人有诗赞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其实就大运河的作用来讲,隋朝大运河工程的意义决不会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功绩之下的。“水殿龙舟”的辉煌与奢侈,都不能掩盖大运河的长久价值。营建东都洛阳,政治上便于控制东方形势,军事上兼有防御作用,经济上结合附近的洛口仓、回洛仓,缓解了朝廷的漕运压力,为灾荒年景里朝廷东迁就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隋炀帝营建洛阳,在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偏处西部的长安向东边的开封等地转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长时段历史来看,这两大工程对后代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正面效益应该超过长城工程。所以说,隋朝修大运河与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作用绝对不可低估。这也是隋炀帝心胸远见的卓越表现,此举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私德方面,两个人继承帝位都引人批评。李世民杀兄夺位的玄武门之变,早为读者熟知。杨广究竟是属于正常即位还是弑父抢班夺权呢?宫中事秘,千载之下,难以断定。在历史上,这两人在这方面都属于名声不佳的,挨骂的时候多。男女方面,炀帝有好色的名声,甚至有在其父临终之前急于调戏陈夫人的“绯闻”。历代帝王中杨广这方面其实并非特别出圈,陈夫人被调戏的故事也许还有文人渲染传播来污蔑杨广糟践杨广的可能性。唐太宗的太太团规模也不小,其中既有长孙皇后,有贤妃徐惠,也有隋炀帝的女儿,有弟弟齐王元吉的妃子。这方面,两人真的差不太多。
以上历史流水帐说明: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与亡国君主隋炀帝杨广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对于本朝的贡献对历史的影响还是个人的私德。
就心胸而论,隋炀帝留下很多嫉贤妒能的故事,这无疑是值得记取的教训。对本朝有大功的杨素,隋炀帝表面上待遇优厚极其信任,内心却十分忌惮。杨素临终,隋炀帝派人嘘寒问暖探视病情,把皇帝御用药品赏赐给杨家,似乎很关心,暗中向御医打探病情,唯恐杨素不能快快死掉。杨素很清楚皇上对他的态度,所以,知道自己病势沉重之后他连药都不吃。
杨素去世以后,葬礼隆重,如此而已。高级官员薛道衡以文学出名,却因为写了怀念隋文帝杨坚的文章,发表了怀念名臣高颎的言论,治罪赐死。隋炀帝曾对虞世南讲过:“我最讨厌别人谏诤了,尤其是地位已经很高却还想通过进谏博取名声的人。就算地位卑下的人,我多少会容忍一点,但也决不会因为进谏就给他好的前程。”
大业十二年(616),形势已经大乱,隋炀帝仍然极端厌恶讲真话的人,根本不愿意听取真实情况的报告。反对他此时巡幸江都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赵才被押,任宗被杀。以盗贼充斥进谏的崔民象,甚至被残忍地剔掉下巴然后处斩。
此后,敢于进谏的人当然越来越少。所以,隋炀帝时期会发生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反隋的重大事件,参与者很多都是隋朝的高干子弟,这足以说明隋炀帝在政策上、政治上出了大问题,造成了统治集团上层的严重分裂。从社会底层到社会高层都对当今皇上深怀不满充满怨恨,全国形势即将彻底崩溃,第一责任人自然只能是隋炀帝杨广。
他的所作所为直接使隋王朝由极盛向灭亡转变,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其中也包括阶级矛盾,超越了社会各方面的容忍极限;而吸取了隋亡教训的李世民,尽管没能很好地长时间地坚持贞观初年的作风,尽管骄奢之心难免滋长,毕竟在大局上整体上张弛有度,没有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李世民虽然面对进谏的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也曾在后宫发狠说:“恨不得杀了魏徵这土老头!”但大体上还是能够虚心纳谏,尽量假以辞色,至少基本上能容忍臣下进言。
一个人把有很好基础的、走向极盛的隋朝迅速带向崩溃和灭亡,一个把初兴的唐朝带向稳定、强盛和富裕,为子孙的事业奠定了相当稳固坚实的基础。作为政治家,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结果却极其不同,一个很失败,一个很成功。李世民努力带着他的团队实行有效的清明的统治,而杨广做的却是把尽可能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隋唐经典故事三
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853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看过隋唐经典故事的人还会看:
1.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选
2.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大全精选
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4.历史有名故事
5.中国历史人物励志故事